公元 月 农历 年 [ 年 ]

张掖史志关于地震的记载

来源:河西讲舍日期:2022-01-08


【编者按】地方志的主要作用是“存史、资政、育人”。2006年12月,习近平同志在浙江温州市苍南县考察台风“桑美”灾后重建工作期间,调阅了《苍南县志》,并在与当地领导座谈时大段朗读了书中关于台风的记载,希望地方干部要以史为戒,科学决策,不断提高处置台风等自然灾害的能力。通过地方志了解历史,以史为鉴,防患未然。

据中国地震台网测定,北京时间2022年1月8日1时45分,在青海省门源县(北纬37.77°、东经101.26°)发生6.9级地震,本次地震距张掖市甘州区148公里,山丹县114公里、民乐县84公里,张掖市距震中最近的乡镇为肃南县皇城镇,震中距54km。按照《张掖市地震应急预案》,市委市政府启动了地震应急预案二级响应。


作者张鸿清


张掖,地处河西走廊中部,位于祁连山地震带的中段,祁连山地震带从东往西横贯全境。祁连山地震带呈北西西向展布,东端与南北地震带相接,西邻阿尔金山地震带,北界在金塔、阿拉善以南,南界进入青海境内。历史上张掖曾多次发生破坏性地震,是我国地震多发区之一。

张掖现存《重刊甘镇志》《甘州府志》《张掖地区志》《肃州新志·高台县志》《纂修山丹县志》《新修张掖县志》等地方史志,都有张掖地震历史的相关记载。


《甘州府志》关于张掖地震最早的记载


《张掖地区志·地震》对祁连山地震带作了如下记载:

带内以北西西向深大断裂为主,其次为北东向深断裂和北北西向断裂。


1.北西西向活动构造

龙首山北缘断裂带:东起金川的白家嘴,向西经哈哈泉、草大板、骟马湖、磨台湖、黑山头,沿斜坡山及桃花拉山南缘,延至平山湖一带,全长140余公里。

龙首山南缘断裂带:西起合黎山以南,向东经临泽平川、山丹北、芨岭,最后延至金昌以南地区,全长约250公里。

榆木山北缘断裂带:包括南、北两条断裂。南断裂西起元山子北的苦水沟,向东经梧桐泉、石灰口、西大口至梨园河口,断裂出露长约70公里。北断裂西起骆驼城车站以东,向东南经梧桐泉、高台、明水车站以南一线,消失在南柳沟以南地区,全长约47公里。

祁连山北缘断裂带:西起玉门大坝以东,向东经北大河、洪水坝河、黑河、昌大坂到古浪西部西营河一带,纵贯河西走廊南缘,为祁连山地与走廊坳陷的天然分界线,全长达600余公里。

九个泉——大岔牧场断裂带:位于肃南以南的走廊南山一线,自香台子一带起,往东经摆浪河、九个泉、白泉河、大岔牧场、长干峡,延至杨哥乡以东,止于寺大隆附近,全长近百公里。

皇城——土门断裂带:西起皇城以西,向东经塔尔庄、臭牛沟、沈家窝铺、水峡口到土门,全长160公里。


《甘州府志》关于张掖地震的记载


2.北北西向活动构造

榆木山东缘断裂带:南起班大口,向北经上龙王,过黑河,沿榆木山东麓到小磁窑口和大磁窑口,再向北至敖河山附近逐渐消失,全长约50公里,是榆木山隆起与张掖至民乐盆地的分界断裂。


3.东西向活动构造

寺大隆——大黄山南麓断裂:西起寺大隆,横切走廊南山至民乐南,呈半隐伏状态沿大黄山南麓延至永昌红山窑以东,全长约190公里。


《甘州府志》关于张掖地震的记载


《张掖地区志》又载:张掖位于现今强烈隆升的青藏高原的北部边缘,地质构造复杂,升降运动剧烈,地震活动频繁,从已发生的历次地震研究结果表明,祁连山地震带强震活动具有明显的几个特点:①大震有一定的迁移规律。由于地质构造的原因,走廊南部的地震,有由东向西迁移的特征。如:1920年海源8.5级地震后,1927年西迁古浪发生8.0级地震;1932年又西迁昌马发生7.6级地震。走廊北部地震,则由西向东迁移。如:1951年12月17日肃北6.0级地震后,1954年2月11日东迁山丹发生7.25级地震;是年7月31日再东迁民勤发生7.0级地震。②地震强度大,亦即破坏性大,且频次低的特点。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我国地震工作者对近代发生在区内及周边地区的破坏性地震调查表明,大地震时间段相隔数十年,区内1954年发生山丹7.25级地震。③大震具有突发性。即大震前,事先无明显前兆,或虽有前兆,但仍不易被人们察觉,以至大震突然袭击,使人们防不胜防。


《甘州府志》关于张掖地震的记载


《甘州府志》《张掖地区志》《张掖市志》等地方志记载,张掖自东汉汉安二年(公元143年)至1992年,1849年间,记载可见共发生地震90余次。其中:东汉年间发生3次;东晋时期发生5次;北魏发生1次;唐朝期间发生2次;元代发生3次;明朝发生21次;清朝发生9次;民国年间发生10次;新中国成立后至1992年,共发生37次。


1954年山丹地震照片


根据记载,发生频次最为密集的是1954年。1954年2月11日上午8时半,山丹发生7.3级地震,龙首山北红寺湖为震中。震中烈度10度,震中东经101°30′,北纬38°50′。大湖、高泉山、马莲井、亚马头一带普遍出现地面裂缝,山体崩滑,民房倒塌。双窝铺及大湖一带,河槽和两岸田地里有顺河方向的大裂缝,河岸黄土普遍崩滑,沿河村庄民房几乎全部震倒,湖滩裂缝有小泉涌出。草沟、卅里堡、东乐旧城、大佛寺、小寨子一带,建筑物墙壁裂缝、倾斜或倒塌。全县地震压死50人,压伤329人,伤亡牲畜282头,倒塌房屋7277间。是日是时,民乐地震,至15日,余震方休。有4次震感较强,长达3分钟左右。压伤1人,压死耕牛2头,绵羊6只,震塌房屋9间,县城女儿墙部分倒塌。张掖、高台个别房屋有倒塌。


2022年1月8日地震(图片源自中国地震台网)


这次地震从2月11日,一直延续至9月20日,余震达43次,其中4.5级至7.25级达7次,仅山丹县就达6次(2月12日5.5级、3月8日4.5级、3月23日4.5级、4月2日4.5级、5月4日4.5级、9月20日4.6级)。为此,中共山丹县委员会于1954年10月1日和山丹县人民政府于1954年11月10日分别勒石立碑记载了这次地震。


纪念碑文(一)

一九五四年二月十一日上午八时半,因受猛烈地震,房屋倒塌。经上级拨款,群众支援,重新修建房屋七十一间,于同年四月三十日开工,十月一日全部落成。特立此碑,以兹纪念。中共山丹县委员会,于公元一九五四年十月一日。


念碑文(二

山丹于一九五四年二月十一日八时半发生地震,部分建筑被毁,压死人五十名,压伤人三百三十九名,并伤亡牲畜二百八十二头,倒塌房屋七千二百七十七间,人民财产损失极大。本府房屋亦全部摧毁,遂于同年由甘肃省人民政府拨款,在山丹县群众的大力支持下,重建房屋八十八间。于同年四月三十日开工,十一月十日竣工,特立卧碑,以志纪念。山丹县人民政府,于公元一九五四年十一月十日。


两块碑均立于当时新建的山丹县委大门口左侧。


2022年1月8日地震(图片源自中国地震台网)


《张掖地区志》载:张掖地区地震防震部门遵照《中国第四代烈度区划》,根据区内地震历史资料,确定烈度区划,为制定全区国民经济建设和国土利用规划、为一般工业和民用建筑的地震设防、为制定减轻和防御地震灾害对策提供依据。辖区山丹县、肃南县基本烈度为七度;高台、临泽、民乐县和甘州区为八度。

同时以区内翔实的地震记载,通过综合类比分析,运用多种数学方法计算,并经专家评估,对辖区50年和100年内有可能发生6~7级地震的危险区加以预测划分:

1.冷龙岭6.0级地震危险区:未来50年内,发生6.0级地震的概率为68%。

2.肃南6.5~7.0级地震危险区:未来100年内,发生6.5~7.0级地震的概率为77%。若小于6.5级地震的发震概率达90%。

3.永昌6.0级地震危险区(包括山丹县东部及肃南县皇城一带):未来100年内7.0级地震的发生概率为37%,而6.0级地震概率则应大于37%。


《张掖地区志》关于张掖地震的记载


20世纪80年代中期,张掖被国家地震局划定为全国9个地震重点监视防御区之一。1975年3月,地、县革命委员会分别成立地震工作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和震情监测、工程抗震、抢险救灾、医疗救护、治安保卫、社会保障、物资供应、通讯交通、水电保障、防震减灾宣传10个专业组。办公室为处级建制,设在张掖地区气象局。1976年11月,地震办公室从气象局析出,直接隶属地区革委会。1980年11月机构改革中,撤销地震办公室,业务并入地区科学技术委员会,对外称谓依旧,对内为地震科,由科委统一管理。1987年3月,成立张掖地区地震局,县级建制,与科委(科技处)分离,直属地区行署领导。各县地震办公室亦相应改为地震局,直属县区政府领导。同时,甘肃省地震局在张掖布设有张掖中心地震台、高台地震台、山丹地震台等地震台网。


图片源于每日甘肃网


因张掖是国家地震局划定的地震重点监视防御区之一,存在着发生中、强地震的背景。鉴此,根据烈度区划分,1991年制定《张掖地区综合防御对策及震时应急预案》。实施坚持“预防为主,全民动员,专群结合,综合防御”的方针。通过普及地震科学知识,提高全区干部群众的防震意识和自防自救能力;加强监测预报,实现有效的防御;加强工程抗震,提高建筑物抗震能力;制订震时应急对策方案,一旦发生破坏性地震,即按预定方案迅速开展有效的救灾工作。



联系我们 | 关于我们 | 版权申明 | 网站地图

版权所有:中共张掖市委 张掖市人民政府 陇ICP备13000766号-2

甘公网安备 62070202000150号 网络视听许可证2811617号 网站标识码 6207000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