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 月 农历 年 [ 年 ]

张掖历代屯田

来源:《金张掖史话》日期:2022-03-31

两汉至三国时期屯田


汉王朝为巩固西北边陲,开拓与西域的交通,实现长治久安,在河西设郡置县,利用休屠王、浑邪王牧地,兴修水 利,移民屯田,“关东下贫,或以抱怨过当、或以悖逆亡道家属徙焉”(《汉书·地理志》)。官府借给耕牛、农具、种子、食粮,至自给为止。民屯组织基层为里,氐池县时有富贵里、平乐里等十三个民屯。同时大兴军屯,实行“以农养军,以战护农”,屯田戍边。公元前111年,“初置张掖、酒泉郡,而上郡、朔方、西河、河西开田官,斥塞卒六十万戍田之”(《史记·平淮书》)。汉武帝太初三年(前102年),遣戍田卒18万,且耕且戍于居延、休屠,辖区以居延、番和屯田规模宏大。汉廷设侯农都尉,郡县设农都尉负责屯田,设河渠卒专司治渠引水,得县时修“千金渠,西至乐涫入泽中”。在屯区推广先进农具和《代田法》(把耕地挖成深、宽各一尺的畎和高、宽各一尺的埂,畎内种植作物,能抗旱防风),增加产量。到平帝时,河西四郡有居民28万多人,屯田卒22万人,其中辖区居民9万多人,屯田卒6万多人,经营土地120万亩,呈现 “人民炽盛,牛马布野”“谷稼殷积,军粮饶足”(《史记·河渠》)的景象。

西汉末年,战乩频繁,电田衰退汉更始元年(23年),窦融出镇河西,抚结群雄,怀揖羌人,实行军民并举的屯田 开发政策。军屯由军事长官负责,民屯由郡县农都尉负责,推广先进农具,东西“兵马精壮,仓库有蓄,民庶殷富” (《后汉书·窦融列传》)。

三国曹魏占据河西,“以经取化”和“进善黜恶”,大力屯田。国设司农寺,郡县设典农中郎将、典农都尉乡村设典农功曹、屯司马,管理屯务,呈现出“家家丰足、仓库盈溢”的景象。


五凉至府代屯田


北魏时期,河西出现“五凉”政权,中原战乱,河西偏安。前凉张轨实行保民安境,“广田积谷,息兵按甲,务农养士”。北凉沮渠蒙逊实行“蠲省百徭,专攻南亩,明设科条,务尽地利”,“劝课农桑,保境安民”(《晋书》),开办屯田。军屯基层单位叫“幢”,民屯基层组织称“里”。

隋代,在河西大兴屯田,以军屯和犯屯为主,营屯为辅。工部设屯田侍郎,屯区设屯监、副监,州县设司农寺负责屯田。“于河西勒百姓立堡,营田积谷”。因此,区内以堡、营为名的村庄甚多。大力屯田使河西“收获岁广,边戍无馈运之扰”,成为军粮、战马的主要供应地之一。

唐代实施“欲保秦陇,必固河西”战略,在河西大兴屯田。军屯、民屯并举,实行“兵农合一”,士兵无事则农,而力稼穑;有事则兵,而任争战。军屯土地属国家所有,耕牛、农具、种子由国家配发,收获全部上交;民屯是官府把均田制以外的土地配授给屯民,产品四成上交官府。工部设屯田郎中、员外郎,诸军、州、县设司农寺管理屯田。武后垂拱年间,陈子昂巡视河西,时有98屯,占全国992屯的9.9%,其中辖区40屯,屯卒 7.3万人,屯田50刀亩;民屯1.1万户,屯田约80万亩,共经营土地130万亩。河西 “田因水利,种无不收”,“水泉良沃,不得天时,岁收20万斛”(《新唐书·陈子昂传》)。武周长安元年(701年),凉州都督 郭元振“令甘州刺史李汉通广置屯田,尽水陆之利”(《旧唐书·郭元振传》),时修盈科渠、大满渠、小满渠,灌溉46.5万亩。天宝年间,辖区屯民户均屯田70亩,种粮63亩,亩产粮1.5石,户均产粮7800斤。河西呈现“牛马被野,路不拾遗”“仓库盈满,品械精劲,土沃物繁,而人富乐”的景象,是张掖历代屯田的黄金时期。


西复至明代屯田


宋仁宗景祐三年(1036年),西夏占据河西,悉力屯田。一是迁徙人丁增加劳力,甘肃监军司有兵力十余万人,并徙入大量屯民;二是设受纳司、农田司、群牧司等机构,兴修水利,管理屯务。“甘凉之间,则以诸河为溉,岁无旱涝之虞”,“得西凉则灵州之根固……真天府之国也”(《宋史·夏国传》)。

元世祖忽必烈为帝后,“首诏天下,国以民为本,民以食为本,衣食以农桑为本”(《元史·食货志》),设立司农机构,召集逃亡,大兴军屯、民屯,兴修水利,“内而各卫,外而行省,皆立屯以资军饷”。元世祖至元十七年(1280年),“以汉军屯田沙甘”。翌年,“太原新附军五千屯田甘州”,“四川宣慰司都元帅刘恩率蒙、汉军万人,往征翰端,奉诏留甘 州屯田,于甘州黑山子、满峪、鸭子渠等地立屯,屯户二千二百九十,屯田一千一百六十四顷,得谷二万余石”(《元史·食货志》)。后徙沙、瓜两州居民到甘州屯田,辖区呈现“兵餾既足,民食亦给”。

明初,河西“以夹一线之路,弧悬两千里,西控西域,南隔羌戎,北遮胡虎”,对中原的稳定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明延把河西屯田戍边作为保障国家长治久安的根本国策,寓兵于农,军屯、民屯分管,大兴屯田。一是大量移民,招募流亡或犯人为民屯。洪武初年,徙山西、山东等地移民数十万于河西垦荒屯田;水乐年间,徙京畿饥民至甘、凉州屯田就食。二是大兴军屯,以屯养军,以军隶卫,卫下设堡、寨,堡塞一体;实行三分守城、七分屯种,平时耕种,战时守卫,耕战一体,以战促耕。军屯基层单位为屯,每屯百户,每兵受田50亩,配给耕牛、农具,实行“安边御虏,足食力先”明成祖乐十二年(1414年)规定,在4550屯中筑一大堡,军屯的粮食、辎重集中堡内,设守备、操守等管护。时河西驻军7万余人,屯田350万亩。明英宗天顺三年(1459年),户部侍郎罗汝敬清理甘肃田赋,始定军田为屯田、民田为科田,甘州五卫田额8176.9顷。孝宗弘治年间,甘、凉十一卫屯军7万余人。嘉靖年间,选精壮屯丁 2.5万人驻甘州各卫屯田,并将屯边抛荒地予民开垦,永不起科。明廷以“欲兴屯田,必开水利”,“于左卫之募化、梨园,右卫之小满、龙渠,中卫之乌江、河西,山丹卫之白石崖等处,悉力经营,沟成美利”(《甘州府志》)。兴修整治阳化渠、小满渠、大黄山渠、纳凌渠等110条(新开50多条),可灌地117万亩。时有耕地150万亩,人丁增多,沃土连片,成为自唐以来又一个屯田盛世,遂有“金张掖”之称。


清代屯田


清代,张掖设置州府,招抚流民,大兴屯田。清廷设营屯局,地方设通判、州判、县丞、主簿管理屯务。清世宗雍正三年(1725年),河西废卫所屯田制,改立县治。台设主簿一员管理三清湾、平川屯务。先后在三清湾、柔远、九坝、平川堡屯田,整修三清湾渠、暖泉渠、元丰渠、更名渠等170条,灌溉耕地140万亩。清世宗辦正十年(1732年),派南宁知府慕国碘管理三清湾屯务,用草皮护渠坡,广植护渠林,整治盐碱地,成效卓著。至此,“原隰泉流,既平既清,屯户享受乐利之休”“军需无转运之苦,万世水獭”,成为辖区屯田的鼎盛时期。光绪年间,辖区(不含高台)有民众28万户52.9万人,粮食亩产120斤。

乾隆年间,先后九次调张掖民户1504户6964人,到新疆奇台、吉木萨尔、乌鲁木齐屯田。

(张子和)


联系我们 | 关于我们 | 版权申明 | 网站地图

版权所有:中共张掖市委 张掖市人民政府 陇ICP备13000766号-2

甘公网安备 62070202000150号 网络视听许可证2811617号 网站标识码 6207000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