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 月 农历 年 [ 年 ]

优质的粮食油料

来源:金张掖史话日期:2021-08-17

作为全省商品粮基地的张掖绿洲,自古以来,就以物产富绕而赢得“塞上江南金张掖”的美誉。

张掖种植农作物已有五千年的历史。在长期生产过程中,经不断优化发展,一批具有地方特色的优良品种名扬省内外,其中尤以乌江大米最为著名。因其最早产于张掖乌江堡而得名,其种植历史可追溯到唐代。又因在历史上曾被作为敬送朝廷膳食用米,又被美称为“乌江贡米”。据《旧唐书·郭元振传》记载,武后长安元年,甘州刺史李汉通置屯田,稻丰收稔,一缣数十斛,积军粮数10年”,可见当时水稻种植已颇具规模。明、清时期,张掖的水稻种植沿黑河流域迅速发展,东至甘州城北靖安,西至高台县西北的黑泉、罗城,形成了绵延二百里的水稻种植区。明弘治初年,甘州行太仆寺卿(后官至刑部右侍郎)郭绅在《观刈稻诗》中写道:“甘州城北水云乡,每至深秋一望黄。穗老连畴多秀色,实繁隔陇有余香,始勤东作同千耦,终庆西成满万箱,怪得田家频鼓腹,年丰又遇世平康。”描述了当时张掖稻田连片、水稻丰收、社会相对稳定的景象。

乌江大米与别地所产大米有明显差异,一是乌江大米体长个大,形状特别,米体呈鞋底状,中部比两端略细,一粒米体长一般在7毫米-8毫米;二是晶莹剔透,宛如碎玉,外观透明感强;三是入口筋柔,米香浓郁,口感颇佳。民国以前,张掖水稻生产发展缓慢,产量低,种植面积极不稳定,远远不能满足人民生活的需要。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乌江大米生产有了较快的发展,种植面积增加,又引进日本水稻旱育稀植栽培技术,产量大幅度提高,年产量由1949年的163万公斤增加到现在的1500万公斤。1990年张掖市被列为甘肃省水稻生产基地。

民乐豌豆是张掖粮油产品的另一特色产品,产自张掖市民乐县,有悠久的种植历史,当地人又称其为“小豆子”。其特点是个大粒饱,色泽白亮,水分低,杂质少,淀粉、蛋白含量高,无虫、无霉易贮藏,是张掖名优副食品“民乐粉丝”的主要原料,产品运销国内外。改革开放以来,民乐豌豆发展迅速,形成规模优势,1990年,种植面积即达到10万多亩,总产量达到1000多万公斤。成为远近闻名的民乐地方特产,也是农业产业化经营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张掖油料作物中,油菜籽占据主导地位,全市各县(区)均有种植,而尤以山丹、民乐为甚。1949年,全市油菜籽种植面积仅0·75万亩,总产量只有25万公斤;2000年种植面积达到30万亩,总产量达到6600多万公斤。每逢盛夏油菜开花季节,产区一片金黄,一眼望不到边,成为一道独特的风景线,是张掖旅游产业的一大绚丽景观。张掖油菜籽含油量高、品质好、产量高,菜籽油清澈透亮、香味纯正,历来是油料市场的宠物,在国内久负盛名。

胡麻是张掖的传统油料作物。胡麻油历来为食用植物油中之上品,素为西北地区人民所看重。其油渣是上等的饲料和肥料,有很高的综合利用价值;其秆则是纺织工业的重要原料,可生产优质麻织品。张掖胡麻、茎秆粗硬,果硕粒大,特色鲜明,千粒重9.4克,含油率达43.2%。1949年,种植面积6万多亩,总产量仅189万公斤;1995年,种植面积8.3万亩,总产量达到1183万公斤。

张掖啤酒大麦和葵花籽也是当地粮油产品中规模较大且颇具特色的知名产品。啤酒大麦色泽淡黄光亮,籽粒饱满,具有发芽率高、蛋白含量高、产量高的特点,达到国家一级标准,年总产量7000万公斤7500万公斤。张掖葵花籽粒大饱满,食味纯正,香味浓馥,含油量高,用途广泛,产品在本地和外省都有稳定的市场。


联系我们 | 关于我们 | 版权申明 | 网站地图

版权所有:中共张掖市委 张掖市人民政府 陇ICP备13000766号-2

甘公网安备 62070202000150号 网络视听许可证2811617号 网站标识码 6207000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