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 月 农历 年 [ 年 ]

张掖蒙古族的来历

来源:日期:2020-10-20

张掖自汉开疆以来,曾经居住过月氏、匈奴、羌人、回鹘等各游牧民族。这些游牧部落的存在,对张掖的历史发展和经济社会的进步产生过重要影响。特别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生活在张掖这块富饶土地上的汉、回、藏、 蒙、裕固等民族团结互助,博爱一方,在党的民族政策的鼓舞下,显示了历史上从未有过的繁荣昌盛。其中居住在张掖的蒙古族就是这个民族大家庭中杰出的成员之一。

张掖的蒙古族来自蒙古人民共和国。民国13年(1924年),外蒙新党取得政权,一支反对新党的蒙人相继逃入河 西马鬃山游牧,以避新党之害。到民国 21年(1932年),蒙民游牧马鬃山者达 600余幕。外蒙政府为先发制人,遂选派精兵300名,各骑骆驼一匹,携洋刀一柄、快枪一支轻装潜进,于民国21年 (1932年)9月4日,乘马鬃山蒙人不备突发袭杀,被害者逾400人。其后,残留马鬃山的蒙古人虽幸免不死,但犹如惊弓之鸟,人人自危,东逃西徙,漂泊不定。 这时,因内部纷争,托力公旗扎萨克济布青多尔济首率蒙民8幕,经祁连山黄番区域内五个家地落户,连续至者先后20众幕。另史料记载,民国21年(1932 年)来肃南五个家部落的蒙古族共39 户,男女老幼共100人,有骆驼75峰、绵羊173只、山羊1030只。这些人在榆木山以南放牧,其中又有一些蒙民游牧至甘州平山湖长期驻牧东大山脚下。从此,蒙古人在张掖安居乐业。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先后成立白银蒙古族自治乡和平山湖蒙古族自治乡,属张掖县(现甘州区)管辖。后来,白银蒙古族自治乡又划归肃南县管辖。现两地共有百余户蒙古人,人口不足千人。

生活在张掖的蒙古族牧民,他们使用和奉行自己的传统语言、婚嫁和丧葬习俗。其生产方式主要以养殖,放牧胳驼、牛、马和羊为主,同时兼作农耕。他们好歌善舞,热情奔放,勤劳勇敢,剽悍强壮,能骑善射。青年妇女个个美丽漂亮,服饰艳丽,喜爱蓝色金边,歌声动人且嗓音纯厚圆转。蒙古族青年男子体格魁伟,胸臂宽阔,以自己善骑为自豪,常把驯马、赛马、摔跤、射箭、肤色古铜作为蒙古族强壮青年的标准,备受漂亮女子的垂青。张掖的蒙古族人人可称为歌 手,其蒙古长调韵味悠长,悲壮高亢,歌声起伏跌宕,高兴处欢快激情低吟时悲凉凄婉。民族英雄故事是他们最爱歌唱的,如《格斯尔罕》《江格尔》《嘎达梅林》《玛哈塔勒》等,并以民族英雄引以为豪,歌声配以马头琴伴奏,更为辽阔雄壮,动人心弦。

居住在张掖的蒙古族信奉喇嘛教。他们热情好客,接待好友亲朋时,常以敬献洁白哈达表达感情,尤其尊重妇女,用餐时将羊胸叉首先敬献给在座妇女,其次才轮到其他客人。蒙古族人喜欢饮酒,喜欢聚会,常常通宵达旦饮酒,彻夜高歌。蒙古族男女老幼对马的感情很深厚,他们认为先祖成吉思汗弘扬民族之威,是骏马立下了赫赫战功,能够有一匹疾速强悍的快骑常常引以为豪。畅饮马奶酒是大家共同的嗜好,男女老幼皆食用。他们以自己是成吉思汗的后裔而自傲,故而在结交往来中,先告诉别人“我是蒙古人”。

居住在张掖的蒙古族人不屈服各种困难,在恶劣的自然环境面前顽强地生活着,干旱贫瘠与风暴沙尘,他们已习以为常,大自然给予他们豪放的个性、坚毅的信念成为这个民族的特有气质。生活在白银乡的蒙古族人常常用歌声表达着今天的幸福生活:

丰润的榆木山是我牛羊的牧场,

碧波的梨园河哺育的家畜肥壮。

蓝蓝的天底下是我溫暖的帐房,

牛羊儿如天上的白云,

撒落在茫茫的草原上。


联系我们 | 关于我们 | 版权申明 | 网站地图

版权所有:中共张掖市委 张掖市人民政府 陇ICP备13000766号-2

甘公网安备 62070202000150号 网络视听许可证2811617号 网站标识码 6207000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