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 月 农历 年 [ 年 ]

张掖历史沿革

来源:日期:2020-04-08


张掖,是古今人所共爱的塞上江南,鱼米之乡。历史上,她曾有过峥嵘岁月,也历经坎坷沧桑。这里曾是国都、省会、都司之地,也是郡、州、镇、军、府和专区治所;设裁析并、辖域范围、隶属关系、改名易址,更是变化无常。欲读《张掖史话》,应先读沿革。如此,方知历史脉络,对张掖有个概略的了解。

考古遗存表明,早在五千年前,张掖就有人类活动。先秦时期,弱水流域即为西戎中的月氏所居。西汉,文帝前元四年(前176年)匈奴占有河西后,归属匈奴右地。武帝元狩三年(前120年)匈奴归汉后,根据周振鹤教授《西汉政区地理》最新考证,元鼎二年(前115年)才在浑邪王故居角乐得城(据说是今张掖黑水国北城)始置酒泉郡。元鼎六年(前111年)分出西部置敦煌郡,同时分出焉支山以东置张掖郡。张掖郡辖张掖、姑臧、休屠、武威、揟次、鸾鸟、朴媪围、苍松、宣威、令居、枝阳等县。昭帝始元六年(前81年),令居、枝阳2县划归金城郡。宣帝地节三年(前76年),又析张掖郡分置武威郡(各领县名不详)。元帝建昭三年(前36年)设置骊靬县,同时地域大调整,酒泉郡治由角乐得县移治禄福县(东汉始改名福禄县),张掖郡治由张掖县移治角乐得县,武威郡治由武威县(在今民勤县东北)移治姑臧县。调整后的张掖郡辖角乐得、昭武、删丹、氐池、屋兰、日勒、骊、番和、居延、显美十县。东汉,仍设张掖郡,辖县除居延、显美外,其他八县从旧。安帝时,张掖郡境内分设张掖、居延二属国。献帝兴平元年(194年),张掖郡分置西郡,辖日勒、删丹2县。又在居延设西海郡,将骊靬、番和划归武威郡。三国,张掖郡辖角乐得、昭武、屋兰三县,西郡辖日勒、删丹、仙堤、万岁、兰池(氐池易名)五县,西海郡辖居延县,撤销2属国。西晋至前凉,张掖郡辖永平(角乐得易名)、临泽(昭武易名)、屋兰三县;西郡、西海2 郡辖县仍旧;前凉张骏十二年(335年)分置建康郡,辖表氏(今高台骆驼城)、乐涫(今酒泉下河清)2县;张祚(354-355年)时置汉阳县(治今民乐永固城);张玄靓(355-363年)时以汉阳县地设祁连郡,辖汉阳、祁连2县;张天锡(363-376年)时置临松郡(治今民乐南古城),辖安平、和平2县(一说只辖临松县)。前秦,今张掖境内设6郡:张掖、西郡、西海、建康、祁连、临松。后凉,辖域除上述6郡外,在临泽置临池郡、屋兰置西安郡,共八郡,皆隶凉州。北凉前期,段业建都建康,沮渠蒙逊建都张掖期间,均兼凉州牧。北凉永安十年(410年)置金山郡(治今民乐)。此期凉州辖十一郡:张掖、西海、西郡、建康、祁连、金山、临松、临池、西安、酒泉、凉宁。北凉后期,北凉建都张掖期间,张掖为凉州,武威为秦州。迁都武威后,凉州移治姑臧,张掖改置秦州,辖张掖、临池、西安、西郡、临松、祁连、金山、西海八郡(建康、酒泉、凉宁划归新置的沙州)。北魏前期,凉州移治张掖,遂称西凉州;张掖郡移治番和(今永昌县西)。北魏太武帝太平真君五年(444年),郡县改设军镇,西凉州辖武威、敦煌、枹罕、鄯善4镇,张掖军隶武威镇。北魏后期,改镇为州,张掖继续保留西凉州建制,辖张掖、西郡、临松、建康、酒泉五郡。西魏至北周,西魏恭帝元年(554年)改西凉州为甘州,辖三郡:临松、西郡并入张掖郡(领永平、山丹、兰池、万岁、仙堤、金山六县)、建康郡(领表氏一县)、酒泉郡(领福禄、安弥、乐涫三县)。隋代前期,文帝开皇三年(583年),并县撤郡,由州辖县。甘州撤销金山、兰池、万岁、仙堤,并入山丹县;撤销安弥、表氏,并入福禄县;改永平县为酒泉县,甘州直辖酒泉、山丹、福禄县。隋代后期,大业初,改州为郡,改甘州为张掖郡,改酒泉县为张掖县,改山丹县为删丹县。张掖郡辖张掖、删丹、福禄三县。唐代,高祖武德二年(619年),改张掖郡为甘州,析甘州之福禄县与瓜州之玉门县另置肃州。甘州辖张掖、删丹2县。玄宗天宝元年(742年)又改甘州为张掖郡;肃宗乾元元年(758年)复称甘州。德宗建中二年(781年)河西被吐蕃占领后,置武威、敦煌两个军镇,甘州隶属武威军镇。五代,甘州为回鹘所居。北宋至南宋,西夏占据甘州后,置甘肃监军司、镇夷郡、宣化府。南宋时,改镇夷、番和郡为州,镇夷郡直辖镇夷、番和州及西凉府;撤宣化府置甘州城司,镇夷州直辖甘州城司及删丹县。元代,甘州前后设过两个省级都会:世祖至元元年(1264年)置甘肃路总管府,至元八年(1271年)改为甘州路总管府;至元十八年(1281年)置甘肃行中书省,辖七路二直隶州,即甘州、永昌、肃州、沙州、亦集乃、宁夏府、兀刺海路和山丹、西宁州。明代,太祖洪武五年(1372年),征西将军冯胜取甘州,在张掖置甘肃卫,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撤销。洪武二十六年从庄浪(今永登)移陕西行都司于张掖,先后辖甘州左、右、中、前、后5卫及永昌卫、凉州卫、庄浪卫、西宁卫、山丹卫、肃州卫、镇番卫共十二卫,并直辖镇夷、古浪、高台、碾伯4个守御千户所。永乐年间,在张掖设甘肃镇,辖属四道:分巡西宁道(驻甘州卫城)、分守西宁道(驻凉州卫)、肃州兵备道(驻肃州卫)、西宁兵备道(驻西宁卫)。清代,世祖顺治十五年(1658年),甘肃巡抚由甘州移驻凉州。圣祖康熙二年(1663年),甘州置甘肃提督,领甘肃、宁夏、西宁、安西四镇总兵;改分巡西宁道为甘山道。雍正三年(1725年),撤销陕西行都司置甘州府,撤销甘州卫置张掖县,山丹卫改为山丹县;撤销高台、镇夷2千户所,设置高台县。雍正七年(1729年),高台县划归肃州。乾隆八年(1743年),改甘山道为甘肃道,移治肃州;以张掖县丞分驻东乐,置东乐分县。乾隆十五年(1750年),甘州府分张掖置抚彝厅(甘州分府)。至此,甘州府下辖二县(张掖、山丹)、一分县(东乐)、一厅(抚彝)。中华民国2年(1913年),存道废府,州、厅、分县俱称县;撤销甘州府,抚彝厅、东乐分县改称抚彝、东乐县。张掖、山丹、东乐、抚彝4县归河西道(治武威)管辖;高台县属边关道(治酒泉)。民国16年(1927年),改道为行政区,张掖等4县由省直辖,高台县仍属安肃行政区。民国18年(1929年),抚彝县改为临泽县;东乐县改为民乐县,并移治洪水镇。民国25年(1936年),全省分设七个行政区,河西设第六、第七两个行政区,张掖、山丹、民乐、临泽县属六区(治武威),高台县属七区(治酒泉)。

中华人民共和国时期,1949年9月设张掖分区,1950年1月为张掖专区,辖张掖、山丹、民乐、临泽、高台5县;是年5月,撤销张掖专区,张掖、山丹、民乐县划归武威专区,临泽、高台县划归酒泉专区。1953年成立肃南裕固族自治区,次年改为县,时隶酒泉专区。1955年10月,酒泉、武威专区合并成立为张掖专区,辖二十二县(市):永登、天祝、古浪、景泰、民勤、武威、永昌、山丹、民乐、张掖、临泽、高台、肃南、酒泉、鼎新、金塔、玉门、安西、敦煌、肃北、阿克塞,是年底在石油矿区设立玉门市。1956年3月,鼎新县并入金塔县;8月,设张掖市筹备委员会(地级)。1957年撤销张掖市筹委会。1958年2月,撤销临泽县,分别并入张掖市和高台县;9月,撤销玉门县,并入玉门市(地级);11月,撤消酒泉、金塔县,合并成立酒泉市;12月,成立张掖市(地级),由张掖专区代管,撤销张掖县,民乐县并入山丹县,古浪县并入天祝县,景泰、永登县分别划归白银、兰州市。1961年12月,撤销张掖市,恢复张掖、民乐、临泽县。1962年1月,张掖专区正式分设为张掖、酒泉、武威3个专区,张掖专区辖张掖、山丹、民乐、临泽、高台、肃南六县。1969年10月,“专区”改为“地区”。1985年5月,张掖县改为县级张掖市。2002年7月,撤销张掖地区,成立张掖市,原县级张掖市改为甘州区,张掖市辖五县一区。                                                         


联系我们 | 关于我们 | 版权申明 | 网站地图

版权所有:中共张掖市委 张掖市人民政府 陇ICP备13000766号-2

甘公网安备 62070202000150号 网络视听许可证2811617号 网站标识码 6207000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