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 月 农历 年 [ 年 ]

张掖境内马厂文化

来源:日期:2020-03-25

 


张掖的历史悠久,我国上古时期的神话传说就有之。《淮南子·主术训》说:“昔神农之治天下也……其地南至交趾,北至幽都,东至旸谷,西至三危,莫不听从”。《史记·五帝本纪》说,传说中的高阳氏时代,其土地“北至幽陵,南至于高趾,西至于流沙”。这里说的三危、流沙,后人考证中多认为是敦煌的三危山和额济纳的居延泽。我国最早的地理学著作《尚书·禹贡》说:“黑水西河惟雍州”。说明禹分中国为九州的时候,人们就知道这个地区了。这些记载与传说,从一个方面说明了张掖的古老,近代的考古调查更为张掖史前史的研究提供了有力的佐证。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张掖文物工作者在文物调查中陆续发现了新石器时代晚期的马厂类型的文化遗迹。

1964年在高台县红崖子乡六洋坝村和1987年在肃南县隆畅河北岸的波罗台子发现马厂文化时期的墓葬,并出土有文物。1987年,省文化厅开展全省文物普查,张掖地区文物普查队在张掖黑水国南城西2公里处发现一处史前文化遗址。遗址遍布残破的四坝文化彩陶片和少量的石器,其中也有马厂文化、齐家文化陶片。文物工作者还在张掖沙井乡上寨、甘浚乡西洼滩等地发现了马厂类型彩陶片和石器;在对民乐县东、西灰山遗址的调查和发掘中,也发现了少量的马厂类型的彩陶片及彩陶器。1995年2月,有人在肃南县隆畅河北岸的高台地喇嘛坪修路取土时,发现一个完整的马厂文化类型素面红陶壶。1999年5月,在甘州区大满镇西闸村二社发现一座墓葬。墓内有仰身直肢的人骨架一具,出土器物经专家鉴定属马厂类型文化。文物普查中,在山丹也先后发现三处马厂文化时期的墓葬,并出土有多件器物。

张掖市辖区发现的马厂文化类型遗迹多以墓葬为主,聚落遗址尚未发现,但在四坝文化遗址中,发现少量的马厂时期文化类型遗存和齐家文化遗存,这说明马家窑文化的马家窑期和马厂期、齐家文化、四坝文化有着连带关系。

甘州区和高台、山丹、肃南、民乐等县马厂类型、齐家文化遗迹的发现,证明上述地域马厂类型文化的先民们的生产生活情形。同时说明马厂源遗址位于青海省西宁市东边的民和县,它的西北是甘肃的河西走廊,马厂文化在向西北扩展的过程是循序渐进的,这种循序渐进的过程表明马厂文化人是以畜牧业为主的游牧部落,河西走廊广袤的天然牧场是马厂文化人迁徙、扩展的直接原因。

境内马厂文化人以游牧生活为主体,使用简单的生产工具,制作石器、陶器和玉器。从发现的遗址和墓葬来看,其文化内涵比马家窑类型文化有了更大的进步,生产力有了发展。如农业生产工具增多,男性在生产中逐渐占有重要地位;葬式多为单身仰身直肢葬;墓葬中的殉葬品增多,有陶器、石刀、骨匕首等,其文化内涵中显示出父权制的特点。从遗存出土的彩陶片、彩陶器来看,这一时期彩陶的制作装饰性极强,陶器上除了施红色的陶衣外,还施白色的陶衣。彩绘纹饰以三角折线纹、雷纹、回纹、网纹、菱形纹、和平行线纹为主,花纹趋向简化,具有刚建庄重的特点。通过匀细的直线纹和粗壮的宽带纹的斜正、疏密的组合所构成的图案,形象丰富、变化多而生动,丝毫没有呆滞笨拙的缺点,达到了高度严密的工艺水平。从彩绘陶器、纺轮、玉器的制作与使用可以看出,生活在张掖的马厂文化人,在其生活物质感受与美学感受方面都有相当高的水平。

张掖境内马厂文化的发现与调查,说明迁徙到张掖的马厂文化人先期过着分散的游牧生活,人死后单个安葬,随葬器物、随葬品的多少说明了贫富的差异。后来随着生产的发展,男性在生产中逐渐占主导地位,农业生产的发展和父权制的产生形成聚落址并逐步趋向定居,由马厂期发展到齐家文化,再后来发展为四坝文化。(马厂期文化经碳14测定,距今4200年左右)。


 

联系我们 | 关于我们 | 版权申明 | 网站地图

版权所有:中共张掖市委 张掖市人民政府 陇ICP备13000766号-2

甘公网安备 62070202000150号 网络视听许可证2811617号 网站标识码 6207000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