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 月 农历 年 [ 年 ]

四坝文化居民进入文明的门槛

来源:日期:2020-02-26


四坝文化是青铜时代早期的一种文化,形成于中原地区的夏代纪年内,因最早发现于今张掖市山丹县的四坝滩而命名。截至目前又相继发现山羊堡滩、东灰山、西灰山、壕北滩、过会台等四坝类型文化遗址。向西,四坝类型文化遗址在酒泉、玉门也有发现。

距今约四千年左右,原始人类的生产技术和生活经验进一步丰富。生活在四坝文化的先民们在大量使用磨制石斧、石刀、石砍砸器、石刮削器、石锄、石凿、石磨棒等石器和骨器的同时,还开始制造铜器。张掖在远古时代,山川美丽、矿藏丰富,铜矿是先民们最先发现的宝藏。人们在狩猎和放牧的时候,常常会发现一些露出地面的铜矿石。由于先民们有熟练的制陶技术,对火候的掌握已积累了足够的经验。因此冶炼铜矿石已不成问题。起初,他们只能冶炼红铜,后来再用这些红铜锻造成各类小型的器物,但是要制作成生产工具,硬度还不够。在较长的生产实践中,他们对铜的认识有了进一步的提高,在铜中加入一定含量的砒石,冶炼成砷铜,成为铜砷二元合金;或加入锡石,冶炼成锡青铜,或在铜中加入一定含量砒石、锡石,冶炼成铜砷锡三元合金。在制造铜器过程中,开始以锻造为主,在热锻后又进行冷锻加工,以后又有了用范模铸造或复合铸造等复杂工艺。尽管此地所处河西走廊,与东部发展不平衡,但是人类终究由野蛮时代进入了文明的门槛。远古文明的灿光在这块古老的土地上闪耀着。

原先,处在新石器晚期的马厂文化居民,因为初步搞农业生产,一般都是在黑河主、支流岸边的高台地上聚居,在河谷里刀耕火种,一遇山洪或其他自然灾害就难于抵御。四坝类型文化的居民们不仅在河谷里继续扩充耕地,而且也在台地或在聚居地周围开垦耕地。经过长期的生产实践,他们耕种的农作物种类也逐步扩大,不仅有稷、粟,还有大麦、黑麦、高粱等。同时对小麦也在进行培育。由于耕地的扩大和农作物种类的增加,以农业生产为主,兼营畜牧和狩猎的多元经济已经形成。这是先民们在向文明迈进过程中的一项重大的经济转型变革。以个体家庭为单位的生产方式逐步确立,每到春风吹遍大地的时候,人们便三五成群的来到河谷、来到聚居区周围开垦的耕种。

随着粮食品种的增加,先民的饮食习俗也有了很大改变,主食由肉转换成了用石磨盘、石磨棒磨研的面粉。先民们把一些能食的野菜变成副食,大大改善了饮食条件。

农业的发展促使畜牧业也很快地发展起来。居民的房前屋后圈养的猪、羊、麝、鹿逐渐多了起来。秋天收获的时候,把农作物茎秆作为家畜越冬的饲草收回贮藏起来,以备饲养家畜。春夏秋,遍野的草地又成为家畜的天然牧场。张掖大地每到这个时候便呈现出一片“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地见牛羊”的景象。

四坝类型文化的居民是以男性为本位的。他们的地位在社会生活中起主导地位,氏族首领也是由威望高,辈分大的男子来担任。为了显示首领的威严,还用陶制造方鼎置于家中,死后随葬于墓中。部落的首领实际上又是军事首领,享有一定的特权。他们利用社会职能侵占公共财产,利用战争掠夺财富、人口。战争中的俘虏和部落里不断出现的穷者成了富者的奴隶,以首领为代表的富者自然成为奴隶主,人类就从没有阶级、没有剥削的原始社会进入了第一个对抗性的社会——奴隶制社会。

四坝文化的内涵十分丰富,它不仅反映了社会分工、交换发展、私有制出现所带来的原始社会的解体,而且也提供了原始社会解体后古代张掖农村氏族社会的图景。四坝文化虽还带有原始社会的残余,但它正是带着这种明显的残余进入新的历史时期的。


联系我们 | 关于我们 | 版权申明 | 网站地图

版权所有:中共张掖市委 张掖市人民政府 陇ICP备13000766号-2

甘公网安备 62070202000150号 网络视听许可证2811617号 网站标识码 6207000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