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山丹县水务局日期:2025-07-18
近年来,县水务局深紧紧围绕水利中心工作,聚焦人才“引育用留”关键环节,持续壮大人才队伍规模,着力完善人才培养机制,充分激发人才技术潜能,为水利事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坚实的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撑。
一是多渠道“引”才,构筑人才聚集磁场
根据行业特点,紧密对接水利工程监管、水资源管理、水旱灾害防御、智慧水利建设等重点领域紧缺需求,科学制定年度人才引进计划。通过靶向引才,精准对接本行业本专业核心技术和急需专业人才,有效缓解了基层一线技术力量薄弱问题。依托上级调训、在线学习平台、联合高校院开展“校地共育”、组织开展专题练兵等多种形式拓展引才通道,聚焦防汛应急演练、水利工程建设管理新技术应用、农村供水保障运维、智慧水利信息平台等方面,将“引才”向“用才”方向转化,切实为水利事业高质量发展提供技术支持。近年来,累计引进水利工程专业人才20名,评选出市行业骨干人才1名,县拔尖人才2名,公开引进高层次急需人才2名。
二是搭载体“育”才,厚植人才成长沃土
探索建立“人才+项目+平台”的一体化培养模式,制定年度人才培养计划,鼓励选派年轻人才到重大水利项目专班、乡村振兴一线、上级机关部门跟班锻炼,提升实操技术和综合应变能力。推行“师徒传承”模式,建立“以师带徒”长效机制,通过开展水务知识“大讲堂”,专业技术人员继续再教育在线培训,技能人才现场大比武等活动,不断量化带教指标,实现经验共享,把老水利的实战经验转化为年轻队伍的核心能力。通过搭建平台,丰富育才载体,使当前水利人才队伍建设趋向高技能、高学历、高素质,人才规模大幅提升,专业结构显著改善,整体活力明显增强。
三是聚重点“用”才,转化技术业绩成果
聚焦项目建设、水旱灾害防御、水资源管理、智慧水利平台建设等重点工作,充分发挥专业技术人才优势,编制完成了《山丹县水网规划》《山丹县重点区域防洪治理规划》《山丹县农村供水高质量发展规划》等指导性文件,先后多名专业技术人才参与完成了马营河河道治理、霍城河灌区现代化改造等水利工程项目建设。在智慧水利平台建设中,充分发挥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及数字孪生等新技术,开发建设了以智慧供水为核心的“1+3+N”智能业务应用平台,初步实现预报、预警、预演、预案功能的智慧水利建设目标。本年度,基层“水专家”团队用技术支撑筑牢水安全防线,指导完成22处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巩固提升,惠及农村人口6.8万人。
四是用制度“留”才,优化环境提升温度
建立以能力和业绩为核心的晋升评价体系,不断完善职称评聘制度体系,紧密对接省市县有关职称评审的新政策新要求,结合本系统实际和人才需求,制定并细化了县水务局《事业单位专业技术人员职称评聘管理办法(试行)》及相关实施细则,进一步优化评审程序,拓展评聘通道,破除人才晋升壁垒,提升服务人才保障,以“有温度,留得住”的制度机制增强技术人才认同感和向心力,为全系统人才发展提供了干事创业的良好环境。近年来,水务系统涌现出了一批业务能力强、综合素质好、作风品德优的“水专家”“水能手”。至目前,全系统共评聘专业技术人员121名,其中正高级工程师1名,副高级工程师26名,工程师32名,助理工程师62名。(宋俊宇撰稿 吴钰国审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