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农村改革科日期:2025-04-30
近年来,我市借助实施全省农业生产托管项目机遇,引导小农户广泛接受低成本、便利化、全方位的农业生产社会化服务,以小农户为基础、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为重点、社会化服务为支撑,提升家庭农场和农民合作社生产经营水平,增强了服务带动小农户能力,促进了小农户与现代农业发展有效衔接,建成便捷高效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至目前,全市累计培育国家示范社52家,省级示范社322家,认定市级示范社579家,认定县级示范社702家。全市培育发展合作社7058家,较规范以上合作社占比达到87.4%,“五有”标准的合作社占比达到66.7%,高出全省3.7个百分点;全市培育家庭农场10113家,较上年增加209家,积极宣传推广使用“一码通”家庭农场达到5176家,使用信息化财务记账软件的1713家,家庭农场数字化管理和综合发展能力进一步提升。
一是抓主体培育,夯实服务保障基础。持续规范提升农民合作社经营水平,加大项目争取力度,通过政策扶持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发展,引领建设更加专业化、高效化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
二是抓机制创建,扎实推进托管服务。坚持公益性服务和社会性服务相结合、专业性服务和综合性服务相协调,建立农业生产社会化服务中心(站),构建了县、乡、村三级联动的农业社会化综合服务体系。积极推广“专业服务公司+合作社+农户”“专业服务公司+村集体经济组织+农户”等服务模式,促进农业社会化服务便捷高效对接。
三是抓项目实施,增强辐射带动作用。我市加强与省厅汇报衔接,积极争取中央财政农业社会化服务、供销系统农业社会化服务、粮食作物单产提升等项目,自2020年以来,5年累计争取农业社会化服务中央资金7123万元。立足制种玉米、小麦、马铃薯等作物,围绕“耕、种、防、收”环节开展生产服务,发展代耕代种、代管代收、全程托管等社会化服务,促进粮食生产节本增效、提质增效、营销增效。
四是抓模式创新,构建多元服务体系。紧紧围绕主导产业“耕、种、防、收”单个或多个环节,探索适应小农户和新型经营主体需求的农业生产托管服务,创新发展“全托管”“菜单式”等形成多样化服务模式,解决小农户农资统购、水肥一体、绿色防控、连作土壤改良、机种机收、加工包装等多样化、系列化托管服务难题。
五是抓节本增效,切实提高群众收入。紧紧围绕主导制种玉米、马铃薯、小麦等产业“耕、播、防、收、储、运、加”环节,开展灌溉智能化控制、农机无人驾驶、无人机飞防等新技术推广,降低人工作业成本,提高农产品产量和质量,降低农资购买成本,实现节本增效、提高产量增收、提高品质增效。
六是抓典型培育,引领现代农业发展。围绕绿色蔬菜、现代种业、现代设施农业等产业集群的打造,积极培育农业生产社会化服务典型,示范带动其他专业公司、农机合作社、村集体经济组织等服务组织开展农业生产托管服务,稳步扩大托管服务面积,引领农业现代化发展。
(农村改革科 赵军 汪振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