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日期:2025-09-17
近年来,肃南县红湾寺镇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从空间、文化、经济、社会、心理五个维度精准发力,推动各族群众在生活共居、文化共赏、经济共荣、社会共治、心灵共鸣中实现全方位互嵌,绘就了各民族手足相亲、守望相助的绚丽画卷。
党建领航筑根基,夯实空间互嵌“硬支撑”。依托“三会一课”、主题党日等载体,组织党员深入社区楼院、居民家中开展民族理论政策宣讲,让“三个离不开”“四个与共”理念融入群众日常。累计建成民族团结宣传栏、文化长廊39处,用身边故事、典型案例传递中华民族共同体理念。同时,打造“红石榴暖阳服务驿站”5个,配套图书角、活动室等功能区,成为各族群众休闲交流、互助互动的“温馨港湾”。以社区党群服务中心为圆心,联动新时代文明实践所(站)、睦邻之家等资源,构建“圆心辐射、多点联动”服务网络,推动各族群众在日常相处中增进了解、深化感情。
文化润心聚共识,激活精神互嵌“源动力”。引导非遗传承人开发特色手工艺品、文创产品37种,通过“直播带货”“线下展销”等方式推向全国,让文化成为连接各族群众的情感纽带。依托石窝会议纪念馆等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常态化组织各族群众开展红色实践活动,通过参观展览、聆听革命故事、重走红色足迹,强化对中华民族的归属感与认同感。以中华传统节日为契机,举办“我们的节日”主题活动36场,各族群众同歌共舞、共话家常,在欢声笑语中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凝聚“同根同源、同心同行”的文化共识。
治理提效保和谐,织密社会互嵌“安全网”。创新推行网格“一专三辅”机制,配备专职网格员+党建辅导员、综治协管员、民生服务员共155名,将隐患排查、矛盾调解、政策宣传等服务延伸至社区每一个角落。打造“阿勒齐”调解室,组建“1+6+N”调解队伍,巧用“一碗奶茶拉家常”的温情调解法,成功化解邻里纠纷、民族事务矛盾135件,调处率达100%。开展法治讲座60余场,结合案例解读《民族区域自治法》等法律法规,让法治精神成为维护民族团结的坚实保障。严格落实“接诉即办”机制,累计接待群众2231人次,办理民生实事3045件,办结率100%,以高效服务为各族群众营造安定和谐的社会环境。
民生兜底促共富,夯实经济互嵌“奠基石”。以民生保障为抓手,通过产业培育、就业帮扶双路径,推动民族团结与经济发展深度融合,筑牢经济互嵌根基。实施“旅游+”“文化+”行动,引导非遗传承人开发特色手工艺品、旅游商品及文创产品37种,开展“直播带货”等宣传推介活动23场次,拓宽产品销路,释放文化经济价值。创新“社区+企业+合伙人”模式,推动劳动力有序转移。累计开展就业宣传9场次、配合举办招聘会3场次,安置公益性岗位6人,完成劳务输转201人,实现劳务创收240.23万元,实现民族团结与就业增收互融共促。
阵地赋能暖人心,深化心理互嵌“情感链”。充分发挥窦兰英工作室、“赛罕梅朵”志愿服务队等平台作用,开展助老扶幼、困难帮扶、政策代办等志愿服务180余场,为独居老人、困境儿童、残疾群众送去温暖,营造“互帮互助、手足相亲”的浓厚氛围。借助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月,开展“幸福肃南·同心筑梦”主题宣传活动,通过“两微一端”推送民族团结进步知识、先进事迹等信息600余条,让团结理念融入日常。累计举办“民族团结·石榴花开”主题活动46场,各族群众在同台展示、互动学习中增进文化认同、加深情感共鸣,真正实现“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