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张掖市平台日期:2022-09-26
近日,张掖市出台《关于加强生态及地质灾害避险搬迁安置点基层党组织建设的若干措施(试行)》,强化党建引领、织密组织体系,以坚强堡垒和过硬队伍引领推动搬迁安置点群众搬得下、稳得住、能致富。
一、织密搬迁安置点组织体系。因地制宜、分类施策组建党组织,对县城(园区)集中安置点,及时成立社区,同步成立社区党组织,纳入所在街道(乡镇)管理。对县城分散安置点,在安置小区、居住片区建立党小组,纳入社区网格,实行原所属村党组织和社区党组织双重管理。对中心集镇安置点,推行迁入地中心村党组织和迁出地党组织“1+N”共建模式,探索建立党建联盟、党建共同体等区域化功能型党组织,实现组织联建、党员联管、资源联享、活动联办、治理联抓。
二、选优配强安置点工作力量。加强安置点党组织带头人队伍建设,选拔政治素质过硬、基层工作经验丰富、沟通协调能力强的优秀人员担任安置点村(社区)党组织书记,具备条件的推行书记、主任“一肩挑”。对成立社区的县城(园区)集中安置点,加强社区工作者队伍建设,由县区全覆盖选派第一书记,采取1名第一书记、N名机关企事业单位下沉干部“1+N”模式组建驻社区工作队。加强安置点网格工作力量,配齐配强网格长、楼院长、单元长,鼓励支持离退休干部、退伍军人、志愿者等参与网格工作。
三、积极探索党员分类管理。加强党员组织关系管理,对搬迁到安置点且符合转接条件的党员,及时转接组织关系;对暂不具备转接条件的党员,健全完善迁出地、迁入地“双报到、双报告、双管理、双考核”机制,确保把搬迁党员全部纳入组织有效管理。探索安置点党员分类管理,推行党员亮明身份、承诺践诺、设岗定责,引导党员在产业发展、基层治理等方面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加大安置点发展党员力度,安置点党组织每年至少培养1名入党积极分子、每两年至少发展1名党员。
四、助推搬迁群众强产业稳就业。县城(园区)集中和分散安置点聚焦三产融合,积极引导搬迁群众到企业、商贸、旅游、餐饮等二三产业就业,通过扶贫车间、技能培训、资产收益分红等多种措施,确保每户至少参与1项帮扶产业、有1人稳定就业。中心集镇搬迁安置点立足资源禀赋,大力推行“党建+产业”组织振兴模式,完善“片区党委+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社”区域化党建机制,实施集体经济“提标倍增”行动,链接带动周边村、农业龙头企业和农民合作社抱团发展。
五、强化搬迁安置点治理效能。全面推行网格化治理,优化网格、楼栋等管理单元,完善“支部+网格”工作模式。健全党组织领导下的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基层治理体系,推广运用“大党委引领、社会化共建、网格化治理、一键式响应”机制。建立安置点村(居)民会议、村(居)民代表会议、村(居)民协商议事会议等机制,让大家的事大家商量着办。组织办好“群众夜校”“道德讲堂”等教育阵地,开展“小手拉大手、学生带家长”“最美搬迁家庭”评选等活动,带动群众转变思想观念、弘扬文明新风。探索推进县城(园区)集中和分散安置点智慧社区建设,运用信息化手段提升治理智能化、专业化水平。
六、建立“一门式全天候”诉求响应机制。着眼搬迁群众诉求有人响应、有机制解决,探索完善信息收集、问题发现、任务分办、协同处置、结果反馈“一门式全天候”群众诉求及时响应解决机制。充分发挥村(社区)网格员(村民小组长)探头哨点作用和村(社区)党群服务中心(便民服务大厅)办事平台作用,由网格员对搬迁群众生产生活诉求一门式受理,对能办理的接诉即办,对不能办理的快速上报、分级响应、及时解决,推动形成“有问题快速感知、对问题接诉即办、办结后有效反馈”闭环,尽可能让搬迁群众办事只进一家门、只找一个人。
七、组织开展结对共建活动。建立机关企事业单位与安置点党组织“1+1”结对共建机制,完善需求清单、资源清单、项目清单,灵活多样开展共建实践活动,增强搬迁群众的认同感、归属感、幸福感。坚持党带群、富带贫、强带弱,组织乡镇党员干部、入党积极分子、致富带头人与搬迁群众结成帮扶对子,帮助搬迁群众尽快适应,开启美好生活。建立乡镇(街道、社管委)领导班子成员常态联系安置点机制,每月至少到安置点开展1次走访、每年至少为安置点办1件实事,及时协调解决就业就医就学等实际问题。
八、全面压实抓党建工作责任。把搬迁安置点党建工作纳入党委(党组)书记抓基层党建述职评议考核,建立由县、区党委组织部牵头,职能部门、群团组织和各乡镇(街道)共同参与的工作协调机制,推动形成齐抓共管工作格局。坚持“抓两头带中间,抓典型作示范”,加强宣传引导、经验总结和推广运用。优化以党群服务中心为基本阵地的综合服务设施布局,足额保障安置点工作经费,确保安置点基层组织高效运转、有效发挥作用。
据悉,张掖市紧抓中央支持甘肃省生态及地质灾害避险搬迁的历史性机遇,坚持把生态及地质灾害避险搬迁工作作为筑牢生态安全屏障、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举措,全力打造生态及地质灾害避险搬迁这项德政工程、民生工程、生态工程和发展工程。全市计划5年搬迁24695户83891人,现已搬迁安置9797户34141人,预计年底将完成搬迁23960户78550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