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张掖市生态及地质灾害避险搬迁领导小组办公室日期:2022-09-13
今年以来,张掖市抢抓生态及地质灾害避险搬迁机遇,坚持“搬迁是手段、产业是路径、致富是目的”的原则,突出规划引领,培育做强特色产业,拓展群众致富渠道,激发搬迁群众内生动力,强力推进搬迁进程。
一、科学规划,精准选址,实现搬得出
在安置点规划选址上,张掖市主要向县城、产业园区、集镇等交通便利、产业发展基础好、土地资源丰富地区集中。甘州区、民乐县、山丹县、临泽县、肃南县结合自身优势,因地制宜,设计发展“蓝图”。甘州区采取“生态、生产、生活”三生融合的规划思路,融入彩虹城市的发展理念,依托三闸镇独特的砖窑文化底蕴及甘州水驿、西部七彩休闲园及双河湾稀特果蔬园等乡村特色旅游,配套公共服务和基础设施,全力保障搬迁群众生产生活条件。民乐县计划利用3年时间,采取基础设施集中建设、农民群众集中安置、公共服务集中配套、特色产业集中布局的“四集中”模式,拟将3.6万多户群众分类分批安置到“两城三镇”,加快形成“小县大城”发展格局。山丹县坚持安置点向美丽乡村建设点和产业发展条件好的地方靠拢,同时因地制宜建设配套现代化产业基地,计划修建6个乡镇集中安置点,配套建设10个产业基地,把搬迁户牢牢嵌在产业链上。临泽县优先选择产业能升值、增收有保障、基础配套强、公共服务好产业集聚的高质量住房建设示范点,在农业产业化发展富集区域发展特色农业,坚持避险搬迁与发展路衍经济相结合,发展商贸流通和乡村旅游新业态,让搬迁群众早日实现安居乐业。肃南县搬迁群众都是牧民,居住较为分散,选择就近的乡镇安置,尽量不改变牧业的生产模式,实现生活和生产双赢。
二、因地制宜,壮大优势,实现稳得住
张掖市各县区结合自身优势,发展特色产业,呈现出百花齐放的特点。甘州区依托已运行的休闲旅游基地及特色产业,形成“旅游区+农家乐+搬迁户”的产业模式,打造老百姓身边的饭碗。山丹县着力打造智慧农业试验示范基地、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高原夏菜产业园、羊肚菌试种产业园、现代肉羊融合发展产业园、焉支山旅游基地、高庙乡村旅游基地等一批富民产业,形成了马铃薯、油菜、优质牧草、中药材、食用菌、肉羊肉牛“六大区域特色产业”发展体系,推出了山丹县长城国家文化公园、马文化产业园和张掖市甘凉咽喉风景道示范段等文旅项目,打造了一条独具特色的焉支旅游风景线。民乐县注册成立乡村振兴投融资公司,通过“先流转、后整治”等方式,实施高标准农田、水肥一体化10万亩,打造以马铃薯、中药材、高原夏菜等特色产业为主的冷凉经济产业带。临泽县布局建设新合作百惠现代设施农业、千亩现代化加工番茄种植等设施农业基地6个,小枣、葡萄、蓝莓等特色林果基地4个,高庄滩万头肉牛生态养殖示范园、美加农和牛等养殖小区6个,在交通便利、乡村旅游发展基础较好的区域,建设张掖丹霞综合货运枢纽(公路港物流园)、梨园红色美丽村庄、红沟村省级乡村旅游示范村等商贸流通和乡村旅游业态,努力形成“规模化发展产业、搬迁户就近务工、农产品就地销售”产业融合发展格局。
三、培根育苗,拓宽就业,实现能致富
在安置就业上,通过产业带动、技能培训、资产收益分红等多种措施,确保每户至少参与1项帮扶产业,有1人稳定增收就业,有1人掌握1至2项职业技能,带动群众搬得出、住得稳、能致富。山丹县依托清泉镇现代农业产业园、军民融合产业园、农业农村发展示范产业园为搬迁群众创造就近就业增收的条件,吸纳劳动力达到3500人次。民乐县采取“产业带动、服务创收、资产盘活、入股分红、实体带动”等模式,以南古、三堡、六坝三个镇为试点成立劳务服务公司,将污水管网、生态及地灾搬迁安置楼、高标准农田建设、道路绿化养护等小额简易工程发包给劳务服务公司,带动1500多名群众务工。民乐县乐民新城总规划140平方公里,入驻企业148户,其中规上工业企业27户,可带动1.5万余名群众就业,同时,积极对接工业园区海升集团、文德兰花卉产业园、银河粉丝、滨河产业园等地方龙头企业,吸纳搬迁劳动力就近就业。在做好兜底就业的同时,抓好技能培训,注入就业活水。山丹县积极“开源”,开发就业岗位,对搬迁后需要外出务工的青壮年劳动力,由政府整合各类培训资金,进行免费技能培训和资格认证。民乐县南丰镇依托炒面庄村现有场地,打造了以培训教学、宣传展示、对外交流为主要功能的中药材科普示范基地、展厅和人才培训中心,通过“室内教学+基地试验”的方式,在进行栽培实验、品种选育的同时,普及测土配方、控药减肥、秸秆还田、粪便沤肥等绿色种植技术,为发展绿色道地中药材产业进行技术积累,持续夯实群众增收致富基础,实现农业、农民双赢。
四、配套齐全,用情服务,实现生活好
为全力保障群众权利,提升搬迁群众生活品质,张掖市在农民群众集中安置,特色产业集中布局的基础上,一体谋划,对接迁入区做好与安置规模相匹配的水、电、路、气、暖、污水管网、网络通信等基础配套设施,同步建设教育、卫生、文化、商业、殡葬等公共服务设施,确保群众生产生活基本需要。各县区搬迁办会同相关部门开展户籍迁移、补助资金发放管理、搬迁运送等相关具体工作及就学就医、养老医疗等社会管理关系划转等各项准备工作。同时,多渠道增加公益性岗位,优先安排低收入搬迁群众和就业困难人员就业,对符合条件的经济困难户,协助申请一定救助资金,帮助搬迁群众尽早融入迁入地生产生活。坚持关口前移,注重源头治理,结合开展“三进三问三查”保稳定、促发展、惠民生活动,对照查政策落实、查矛盾纠纷、查风险化解,对走访排查的问题按照“简单问题马上办、复杂问题协调办、疑难问题盯着办”的原则,分类建立工作台账,制定整改措施,用实际行动解民忧、纾民困、暖民心,打通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