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日期:2024-05-15
【概述】近年来,临泽县坚持把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实施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转化为加快生态建设,筑牢生态安全屏障,落实“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发展理念的具体行动,聚力发展沙区特色产业,通过深入推进祁连山北麓林草生态修复治理、“三北”等重点生态工程建设,积极发展肉苁蓉、枸杞、红地球葡萄等特色中药材和林果产业,探索实践光伏治沙新模式,年实现沙产业产值3.6亿元。在沙地筑起一道道绿色生态屏障的同时,最大限度释放综合效益,实现生态、经济、社会效益的有机统一。
【关键词】防沙治沙,中药材,特色林果产业,光伏治沙,沙产业
一、背景情况
临泽县位于巴丹吉林沙漠南缘,属西北内陆干旱荒漠气候,是国家北方防沙带的关键区域,也是国家“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的重要区域。 第六次全国荒漠化监测成果显示,沙化土地面积248.4万亩,占国土总面积的60.68%,是典型的沙区绿洲灌溉农业县,风沙危害一直是制约县域经济发展的主要瓶颈之一。全县沙化土地集中分布在南、北、中3条风沙带沿线,戈壁荒漠主要分布在南部的祁连山北坡洪积扇和绿洲北部的风蚀沙砾质戈壁荒漠区。经过全县几代人数十年坚持不懈的努力,3条风沙带治理实现了从“沙进人退”到“绿进沙退”的历史性转变,县域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环境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先后获得“全国造林绿化百佳县”“全国造林绿化先进集体”“全国防沙治沙先进集体”“全国‘两山’实践创新基地”等荣誉称号。
二、做法成效
一是生态建设结硕果,大地更绿了。坚持以水定绿,按照“南护水源、中建绿洲、北治风沙”的生态综合治理方针,围绕“绿起来,活起来,富起来”和“增资源、增活力、增效益”的建设目标,坚持以南、北、中三条风沙线治理为重点,积极探索总结沙区治理方式,采取“造管封”三管齐下,“带片网”科学规划,“乔灌草”合理搭配的治沙造林模式,创新造林方法,改造治沙工具,总结梭梭、红柳等灌木固沙造林经验,大力推广水钻造林、根区注水造林、凹凸棒石保水剂应用等沙区造林先进技术,降低造林成本,提高造林质量和治理成效。先后与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研究院、省治沙研究所、西北师范大学等科研院校合作,设置沙区环境监测站点3个、固定观测样地14个,开展荒漠区风沙环境治理成效监测和研究,为沙区治理提供了强有力的科技支撑。锲而不舍推进“三北”、防沙治沙等重点工程建设,统筹推进绿色通道、生态防护林、防沙治沙、城区绿化改造,完成营造防风固沙林27.1万亩,封育荒漠植被47.52万亩,基本形成了内有农田防护林网,中有防风固沙林带,外有天然植被封育区的绿洲生态防护林体系,绿洲向沙漠推进8-14公里,风沙危害得到有效遏制。
二是生态产业助增收,农民更富了。坚持“生态建设产业化,产业发展生态化”的发展思路,把沙区治理与开发利用结合起来,以农业综合开发生态建设示范区为重点,坚持渠、路、林、田配套,把防沙治沙与沙产业开发有机衔接,极大地调动全社会防沙治沙积极性。发展以葡萄、红枣等为主的特色林果基地14.7万亩,500亩以上的林果产业基地16个,建成板桥北部葡萄长廊、红桥酒庄等沙产业基地20多个,经营面积达4万多亩,林果产品总产量达3.9万吨,总产值达1.7亿元,有力地带动经济林基地标准化建设,推动生态林果产业快速发展;积极鼓励动员经营主体参与防沙治沙,充分利用沙区资源,培育和发展沙产业,初步形成以中药材、经济林果、日光温室、产品加工等为主的沙区特色产业,开发出药品、保健品、果品等沙产业产品。据统计,全县各类治沙及沙产业经营主体达58家,经营面积12.42万亩,经营范围涉及治沙造林、林果业、养殖业、草畜产业、种植业、设施栽培、中药材、农产品加工等多个领域,年实现沙产业产值3.6亿元,让荒无人烟的沙漠也收获“金山银山”,走出了治理与开发有机结合、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相互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可持续发展路子。
三是城乡绿化添新彩,乡村更美了。围绕“遍地花香、绿满县城、多彩临泽”目标,以“增加绿量,提升品质”为主线,采取规划建绿、拆墙透绿、立体植绿等方式,不断扩大绿地面积,提升景观效果。稳步推进绕城公园、城郊绿道、环城绿带建设,加强街头绿地小公园、小游园绿化美化改造提升,城区绿化档次、特色进一步提升。全县建成区绿化覆盖面积260.25公顷,绿地面积241.24公顷,建成区绿化覆盖率44.6%,绿地率41.35%,人均公园绿地面积16.83平方米,逐步形成居民“出门见绿、移步见景、小行见园”的5分钟绿地圈。累计建成省级森林小镇1个、国家级森林乡村2个,市级乡村绿化示范村11个。同时,临泽县立足新能源产业发展优势,抢抓“双碳”战略和“河西走廊清洁能源基地”政策机遇,充分发挥能源资源优势,加快实施光伏发电、风力发电、分布式光伏发电和电网配套工程等项目建设。积极探索实践光伏治沙新模式,兼顾生物治沙、人工治沙,利用光伏板遮阴效果,可在大面积的沙地进行规模化沙生植物种植,最大限度将太阳能开发与沙漠治理充分结合起来,上面发电,下面治沙,实现一地多用,统筹推动能源发展与生态治理相结合,全县可再生能源建成并网装机99.92万千瓦,已建成330千伏汇集站2座、100兆瓦/400兆瓦时共享储能电1座。预计2024年,全县可新能源建成并网装机容量达到187.6万千瓦,其中:风电85万千瓦,光伏发电102.6万千瓦,切实改善沙化土地对生态环境带来的恶劣影响,努力实现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共赢。
四是示范带动提效应,效益更显了。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积极探索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打通“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的转换通道,利用沙、水、光、热等资源,发展种植业、养殖业、加工业、生态旅游业,实施农牧林综合经营,走治理与开发相结合,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相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沙产业利用与开发的新路子。按照“生态建设产业化、产业发展生态化”的发展思路,坚持谁治理、谁开发、谁受益的原则,推广拍卖、租赁、承包、转让、股份合作等治沙模式,让更多的群众、企业和社会组织都参与到防沙治沙用沙中来,成为治沙的主力军。诸如位于板桥镇荒漠区的红桥葡萄庄园是河西走廊沙产业基地中的典范,在建设过程中,红桥葡萄庄园积极拓展复合型沙产业新业态,延伸葡萄产业链,拓展林业发展空间,解决农业分散经营集约化、规模化水平偏低问题,辐射带动黑河北岸、巴丹吉林沙漠南缘风沙带前沿荒漠区9个村、4个专业合作社、800多户群众种植葡萄1.16万亩。红桥葡萄庄园以酿酒葡萄产业发展为主线,以文化和旅游为主打,构建起以规模化葡萄种植基地、生态化葡萄长廊、高端化葡萄休闲度假、主题化葡萄酒庄为亮点的黑河北岸葡萄旅游文化长廊。还涌现出了银先绿色示范园、板桥葡萄长廊、葱蓉林场等一批以民营企业或民营投资主体为代表的具有一定规模的沙产业试验示范基地,取得良好的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为筑牢守好国家西部生态安全屏障、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贡献力量。
三、经验启示
利民之事,丝发必兴。历经四十多年的不懈奋斗,在历届临泽县委、县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和一代代勤劳勇敢的临泽人民的共同努力下,昔日一望无际的沙丘已经被一抹抹灰绿的梭梭树所覆盖,一片片草方格沙障从无到有渐次铺开,一丛丛梭梭林带从村社周边延伸向沙漠深处,一条条金色“黄龙”镶嵌在光伏板间的沙漠空地上,牢牢缚住流动的沙海,构筑起生态安全的一道安全屏障,勤劳的临泽人民在祁连山下展开了一幅青山、碧水、蓝天同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画卷。
如今的临泽,抬头远望,是明媚的“天空蓝”,放眼四周,是宜人的“生态绿”,以路带、绿带、水带为主要构成元素的“城在绿中、人在园中、城水相依”的美丽景观已初具规模,全县经济社会各项事业在“绿色长城”的护卫下持续高质量发展,临泽这座历史悠久的河西重镇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指引下愈显光彩夺目。(供稿:临泽县发改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