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日期:2024-05-15
【概述】通过推行百万千瓦级光伏发电建设、狠抓汇集站建设,提高外送能力,积极引进装备制造企业入驻园区,聚力打造新能源综合开发利用基地,努力把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经济优势、发展优势。
【关键词】基地,新型储能,装备制造,绿证
一、背景情况
山丹县位于甘肃省西北部河西走廊中段,地处“丝绸之路经济带”核心区,是塞上明珠、丝路重镇张掖的东大门,东邻永昌,南接青海、北靠内蒙古阿拉善右旗,南北长148km,东西宽89km,总面积5402k㎡,素有“走廊蜂腰”“甘凉咽喉”之称,是古代“丝绸之路”通往西域的必经之地。辖区内太阳能资源和风能资源丰富,北部河西走廊地势平坦,光照充足,年辐射量在5900MJ/(㎡·a)~6100MJ/(㎡·a),适合开发建设大型光伏发电项目;南部祁连山及其余脉风力资源充足,100m高度年平均风速介于4.42m/s~6.50m/s,风功率密度介于80W/㎡~260W/㎡,适合开发建设风力发电项目。
2020年4月,全国光伏发电、风电红色预警全面解除,甘肃省由红色预警区域转变为橙色预警区域;2022年,《张掖市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发展规划报告》中将山丹县定位为百万千瓦级光伏基地。由此,山丹县新能源产业发展迎来重要窗口期。“十四五”期间,山丹县计划开发集中式光伏发电和风电853万千瓦,其中光伏发电规模为833万千瓦,风电20万千瓦。山丹县抢抓新能源产业快速发展的有利机遇,紧紧围绕市上提出的“风光水火氢醇”多能互补、“发输储用造”一体发展思路,加快建设东乐北滩、花草滩两个百万千瓦级光伏发电基地,推动了生态产品产业链条延伸拓展。
二、做法成效
(一)主要做法
一是推行基地建设,优化项目建设环境。对新能源发电项目进行集中布局,在确定规划场址范围后,对规划区道路工程、防洪工程、集电工程和送出工程进行统筹规划,提前对项目进行敏感性因素排查。同时,做好地质灾害评估、压覆矿产调查、压覆文物调查、涉林涉草、环境影响评价、水土保持方案、安全预评价、社会稳定性评价等手续办理,力求打造行政审批事项最少、审批效率最高、创新创业环境最优的新能源基地开发环境。二是狠抓通道建设,保障项目顺利并网。紧盯新能源项目建设进度,将330kV汇集站与光伏发电项目同步规划、同步建设,协调各级职能部门开通绿色通道,指导建设单位完成建设任务并协调各接入企业与汇集站项目业主签订并网协议,确保项目按期建成、如期并网。2022年11月,作为全省“十四五”新能源规划的首座330kV汇集站率先并网运行,为山丹县绿色能源外送提供了有力保障。三是紧盯薄弱环节,推动产业链发展。成立新能源综合开发利用产业链招商专班,以工业园区为平台载体,深入实施新能源综合开发利用产业链补链、延链、强链工程。立足县域能源开发及电力输送通道优势,坚持新能源产业主攻方向,成功招引。
(二)取得成效
近年来,山丹县立足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充分挖掘新能源绿色生态价值,不断拓展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路径,加快建设东乐北滩、花草滩两个百万千瓦级光伏发电基地,积极引进装备制造企业入驻园区,聚力打造新能源综合开发利用基地,努力把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经济优势、发展优势。至目前,“十二五”存量项目5个【协合公司5万千瓦光伏电站、龙辉公司4.95万千瓦光伏电站、天聚公司4.95万千瓦光伏电站、焰中公司4.95万千瓦光伏电站、甘肃协合公司绣花庙4.95万千瓦风电场项目】,“十四五”第一批30万千瓦项目3个【国电投甘肃公司10万千瓦光伏电站、市交投10万千瓦光伏电站、黑河水电10万千瓦光伏电站】,“十四五”第二批40万千瓦项目2个【国电投甘肃公司10万千瓦光伏电站、中钠公司10万千瓦光伏电站】已建成并网,新能源累计装机容量达74.8万千瓦。“十四五”第二批40万千瓦光伏发电项目2个【中核汇能公司10万千瓦光伏电站、中电顾问西北院10万千瓦光伏电站】、新奖励10万千瓦指标项目【1个,市交投10万千瓦光伏电站】正在稳步推进,预计到2024年底,全县新能源累计装机容量可达104.8万千瓦,全县新能源年发电能力将达到15.75亿千瓦时,东乐北滩百万千瓦级光伏发电基地将初具规模。同时积极推进发电企业参与绿电绿证交易,已完成绿证交易24万余张。
山丹县聚焦“强龙头、补链条、聚集群”,坚持把新能源优势资源与新能源产业链构建一体考虑,积极融入全省“引大引强引头部”行动,用优势风光资源引进业界有影响、支撑带动力强的装备制造、电力消纳和关联产业链的龙头企业,着力打造电化学储能装备制造产业链。至目前,全县已建成储能电站1座,在建储能电站2座,设计总装机容量达1680兆瓦,实现了新型储能从商业化初期向规模化发展转变。
全县已落地建成新能源装备制造业项目3个、新兴服务业项目1个,在建新能源装备制造业项目4个。其中,四川伟力得公司投资建设的全钒液流电池制造项目于2023年3月建成并试生产,2023年5月实现当年投产当年升规,累计实现工业产值2.15亿元,二期产线项目计划2024年6月建设,2024年12月建成达产。该项目配套建设的东乐北滩储能电站为全国首个最大的商业化全钒液流储能电站,总投资7亿元,已完成投资2.9亿元。山丹县新能源集维中心于2022年5月建成投运,已签订光伏运维协议接入容量30万千瓦,2023年培训班毕业42人,已全部就近就业。PPH电解液储罐项目、稀土铝合金电缆项目均已建成试生产。年产2万台新能源汽车充电桩、年产1万吨锚栓组合件生产加工项目、年产2Gwh磷酸铁锂储能系统集成及配套电器生产建设项目、固态电池装备制造项目,均已完成投资入库,正在进行设备安装调试。
三、经验启示
一是生态产品应用场景有效拓展,生态价值进一步凸显。山丹县坚持培育壮大新能源产业,持续推进能源结构合理调整、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全力破解经济发展难题,为绿色低碳发展注入了“新动能”。随着新能源产业的蓬勃发展,山丹县加快传统产业与新能源产业融合发展,鼓励引导高耗能企业探索使用新能源电力,进一步拓展了生态产品应用场景,促使其生态价值不断向周边行业领域转化。
二是生态产品品牌溢价持续提升,竞争优势进一步扩大。近年来,山丹县新能源产业规模逐渐扩大,已成为推动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新增长点。新能源技术的创新和政策支持力度的增大,为山丹县新能源产业带来了广阔的发展前景,风光资源作为一种特殊的生态产品,其生态溢价不断提升,进一步扩大了山丹县的竞争优势。
三是生态产品产业链条不断延伸,经济效益进一步增大。随着山丹县新能源产业链条日趋完善,其辐射面广、产业链条长、行业空间大的特征进一步显现,产业链条从风光电、装备制造、储能等行业领域逐步向生态工业、生态农业、生态文旅等行业领域延伸,带动了其他传统产业向生态化产业转型升级。同时,新能源产业的快速发展也为山丹县带来了更多创业和投资的机会,许多有远见的企业家和投资者纷纷涌入这一领域,在扩大就业市场、促进经济增长方面起到了积极作用。(供稿:山丹县发改局)